涉旅舆情处置策略与实践探索
刚过去的 “五一” 假期,某热门古镇因 “游客投诉景区工作人员辱骂游客” 的短视频在抖音刷屏,6 小时内话题播放量突破 2 亿,古镇官方账号评论区被 “避雷”“再也不去” 的留言淹没,次日门票预订量骤降 55%。这一幕,正是当下涉旅舆情 “易爆发、高影响、难控制” 的缩影。
旅游业连接 “吃住行游购娱” 全链条,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舆情导火索。从酒店卫生问题到景区安全事故,从导游强制购物到旅游平台虚假宣传,涉旅舆情不仅会冲击单个企业,更可能牵连整个区域的旅游口碑。但在实际处置中,不少从业者要么陷入 “头痛医头” 的被动应对,要么因策略不当导致舆情升级。今天,我们就从策略设计到实践落地,系统聊聊涉旅舆情该如何科学处置。
一、认清现状:涉旅舆情的 3 大新趋势,决定处置方向
想要制定有效的处置策略,首先要读懂当下涉旅舆情的新变化。近年来,随着传播环境和游客需求的转变,涉旅舆情呈现出 3 个明显趋势:
1. 传播载体短视频化,“15 秒视频” 比长篇投诉更具冲击力
过去,游客反馈问题多依赖文字评价(如大众点评差评),传播范围有限;如今,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成为舆情 “主战场”。一段 15 秒的 “酒店床单有污渍” 视频,配上 “花了 800 元住到这样的房间” 的文案,可能在几小时内被数万次转发。2024 年某海岛酒店 “泳池漂浮死鱼” 事件,正是通过游客拍摄的 10 秒短视频快速发酵,24 小时内登上 3 个热搜,酒店虽紧急道歉,但当月入住率仍下降 30%。
2. 舆情焦点民生化,“小事” 易引发大众共情
相较于以往的重大安全事故,如今涉旅舆情更多聚焦 “民生小事”:景区停车费涨价、餐厅缺斤少两、民宿拒绝退订…… 这些与游客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,更容易引发大众共鸣。2023 年某景区 “停车场收费 50 元 / 小时” 事件,本是单个游客的吐槽,却因 “旅游消费太贵” 的话题引发全网讨论,最终倒逼当地文旅部门出台 “景区停车场指导价”。
3. 处置要求透明化,“遮遮掩掩” 比舆情本身更伤口碑
过去,部分涉旅企业遇到舆情时习惯 “冷处理” 或 “模糊回应”,试图靠时间平息争议;现在,游客对 “真相” 的需求远高于以往,一旦企业回应含糊、拖延,很容易被贴上 “不负责任” 的标签。某旅行社 “导游甩客” 事件中,企业最初回应 “系游客单方面违约”,却拿不出证据,网友质疑其 “甩锅”,最终不仅要赔偿游客损失,还被文旅部门约谈。
二、核心策略:从 “被动应对” 到 “主动防控” 的 4 步走
基于涉旅舆情的新趋势,有效的处置不能只停留在 “舆情爆发后救火”,而要构建 “监测 - 预警 - 处置 - 修复” 的全流程策略,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。
1. 监测策略:搭建 “全维度监测网”,让舆情无所遁形
监测是舆情处置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很多企业之所以处置被动,根源在于 “发现太晚”。想要做到 “早发现”,需从 “平台、关键词、人员” 三方面搭建监测体系:
不能只监测旅游垂直平台(如携程、马蜂窝),还要覆盖短视频平台(抖音、小红书)、社交平台(微博、知乎)、本地论坛(如城市论坛)和新闻客户端。以某景区为例,其监测清单包含:抖音(带景区名的 “避坑”“吐槽” 视频)、小红书(景区相关 “打卡笔记” 评论区)、微博(#XX 景区 #相关话题)、大众点评(景区周边餐饮住宿差评),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游客发声的渠道。
单一的 “品牌名” 监测容易遗漏隐患,需采用 “基础词 + 场景词 + 负面词” 的组合方式。比如某酒店的监测关键词:
通过 “XX 酒店 卫生脏”“XX 民宿 避雷” 等组合,能快速捕捉到 “某游客说 XX 酒店卫生间有异味” 这类隐晦负面信息。
借助舆情监测工具(如识微商情、鹰眼速读网)自动抓取信息,按 “传播热度”“情感倾向” 分类;同时安排专人每天排查重点平台,尤其是工具容易遗漏的 “评论区负面”(如游客在旅游博主视频下留言 “XX 景区千万别去,全是套路”)和 “私信投诉”,确保监测无死角。
2. 预警策略:建立 “分级响应机制”,避免 “小问题拖成大危机”
监测到负面信息后,不能 “一刀切” 式应对,需根据舆情风险等级制定不同预案,避免资源浪费或应对不足。可参考以下分级标准:
风险等级 | 判定标准 | 应对主体 | 处置时限 |
一级(低风险) | 单条负面信息,发布平台影响力小(如个人微博),无转发 / 评论,情感倾向温和(如 “XX 景区人有点多,体验一般”) | 一线客服 | 1 小时内联系游客,了解情况并解决 |
二级(中风险) | 负面信息在单个平台扩散(如小红书笔记点赞超 500),出现小范围讨论(如本地旅游群转发),情感倾向负面 | 公关部 + 业务部门 | 2 小时内发布初步回应,24 小时内解决问题 |
三级(高风险) | 负面信息跨平台传播(如微博热搜、抖音热门),主流媒体关注,情感倾向激烈(如 “XX 景区坑害游客”) | 企业负责人牵头,联合文旅部门 | 30 分钟内初步发声,4 小时内发布详细处置方案,持续更新进展 |
2024 年某温泉度假村 “水质浑浊” 事件中,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发现游客在小红书发布相关笔记(点赞 300+),判定为二级风险,公关部立即联系游客道歉,当天安排水质检测并公开结果,同时为受影响游客提供免费重游机会,最终成功避免舆情升级。
3. 处置策略:分类施策,不同舆情用不同 “解法”
涉旅舆情类型多样,盲目套用同一套处置方案往往效果不佳。需根据舆情核心矛盾,针对性制定策略:
(1)服务类舆情(态度差、效率低):“情感补偿 + 快速整改”
服务类舆情的核心是 “游客体验受损”,处置关键在于 “安抚情绪 + 弥补体验”。某民宿 “老板态度恶劣” 事件中,处置步骤值得参考:
10 分钟内:客服在游客差评下留言,表达歉意并索要联系方式;
30 分钟内:民宿负责人亲自致电游客,解释因节假日客流大导致服务不周,承诺改进;
2 小时内:为游客补发 “本地特产礼盒”,并赠送 “下次入住 8 折券”;
后续:组织全体员工开展服务培训,制定 “游客接待规范”(如主动帮提行李、耐心解答问题)。
最终游客修改差评,还在小红书分享 “民宿后续服务很贴心” 的笔记,实现 “负面转正面”。
(2)安全类舆情(设施故障、事故):“生命至上 + 透明公开”
安全是游客的底线,此类舆情处置需 “优先保障安全,其次公开信息”。2023 年某山地景区 “索道停运” 事件,景区的处置获得网友认可:
第一时间:暂停索道运营,组织工作人员疏散游客,安排大巴接送下山;
1 小时内: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通报,说明 “索道因设备检测临时停运”,承诺 “全额退还索道费用,补偿游客交通补贴”;
后续:每 2 小时更新一次维修进展,维修完成后邀请媒体和游客代表现场检验,公开检验报告。
整个过程中,景区不隐瞒、不拖延,网友评论 “重视游客安全,值得信赖”。
(3)价格类舆情(宰客、乱收费):“核实整改 + 公开承诺”
价格类舆情容易引发 “地域黑”,处置需 “快速核实、严肃整改、公开透明”。某海滨城市 “海鲜大排档宰客” 事件中,当地文旅部门的处置堪称范本:
2 小时内:成立调查组,联系投诉游客调取消费记录,核查商家称重设备;
6 小时内:确认商家 “缺斤少两”,责令商家退还多收款项(共计 2300 元),并处 5 万元罚款;
12 小时内:发布通报,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罚措施,同时宣布在全市开展 “海鲜市场价格专项整治”,设立 24 小时投诉热线;
后续:推动市场安装 “公平秤”,要求商家明码标价(含海鲜单价、加工费),定期公示检查结果。
此次处置不仅平息了舆情,还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公信力。
4. 修复策略:从 “舆情平息” 到 “口碑重建”,做好 “后半篇文章”
很多企业认为 “舆情平息就万事大吉”,却忽略了口碑修复的重要性。一次负面舆情后,游客的信任需要长期重建,可从 3 个方向入手:
对在舆情中受损的游客(如投诉者、差评者),在问题解决后 1-2 周内进行回访,询问 “问题是否彻底解决”“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”。若游客反馈良好,可邀请其 “重体验”(如免费入住酒店、赠送景区门票),并鼓励分享正面体验。某酒店在 “卫生问题” 舆情后,邀请 10 位投诉游客免费入住 “升级房型”,其中 8 位游客发布了 “酒店卫生改善明显” 的小红书笔记,有效抵消了负面印象。
潜在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,会主动搜索相关评价。企业可通过官方账号输出 “整改过程” 相关内容:景区发布 “设施检修 vlog”,酒店公开 “客房清洁流程”,旅游平台公示 “投诉处理数据”(如 “近一个月投诉解决率 98%,平均处理时间 1.2 小时”)。这些内容能让潜在游客看到企业的改进决心,降低负面舆情的影响。
企业自证 “整改到位” 容易被质疑,可邀请第三方参与: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开展 “旅游服务质量检查”,邀请主流媒体(如地方电视台)拍摄 “整改成果报道”,邀请旅游博主(粉丝量 10 万 +)“实地打卡测评”。某景区在 “安全事故” 舆情后,邀请省文旅厅专家和媒体组成 “体验团”,通过直播展示景区安全设施升级情况,当天直播间观看人数超 50 万,有效重建了游客信任。
三、实践启示:3 个 “避坑指南”,让处置更高效
在多年的涉旅舆情处置实践中,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会犯同样的错误,总结出 3 个 “避坑指南”:
1. 别等 “热搜爆了” 才行动,“黄金 30 分钟” 很关键
涉旅舆情传播速度快,错过 “黄金响应期”(通常为 30 分钟 - 2 小时),处置难度会翻倍。某景区 “游客被流浪狗咬伤” 事件中,景区在舆情发酵 3 小时后才回应,此时网上已出现 “景区不管游客安全” 的声音,后续花了大量精力才平息争议。正确做法是:监测到负面信息后,30 分钟内先 “发声”(如 “已关注问题,正在核实”),避免游客觉得 “被忽视”。
2. 别 “甩锅”,“共情 + 担责” 比辩解更有用
很多企业遇到舆情时,习惯找借口:“游客太挑剔”“节假日人太多”“这是行业普遍问题”。但游客更在意 “态度”,一味甩锅只会激化矛盾。某旅游平台 “机票退改难” 舆情中,平台最初回应 “退改规则已公示,游客自己没看清”,引发网友不满;后来调整策略,先道歉 “给游客带来不便”,再优化退改流程,才逐渐挽回口碑。
3. 别 “一阵风”,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
不少企业在舆情平息后,就放松了管理,导致同类问题再次引发舆情。某酒店曾因 “卫生问题” 被曝光,整改后不到 3 个月,又因 “床单未更换” 被投诉。究其原因,是没有建立长效机制。真正有效的处置,不仅要解决当下问题,还要完善制度:如建立 “每日卫生检查台账”“月度服务培训计划”“季度舆情复盘会议”,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发生的可能。
结语
涉旅舆情处置不是 “一次性任务”,而是贯穿旅游服务全流程的 “系统工程”。从监测预警到分类处置,再到口碑修复,每一步都需要策略支撑和实践落地。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,与其害怕舆情,不如主动构建科学的处置体系 —— 毕竟,一次成功的舆情处置,不仅能化解危机,还可能成为提升品牌口碑的 “转折点”。你在涉旅舆情处置中遇到过哪些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