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舆情就像隐藏的 “雷”,一旦引爆可能给企业带来大麻烦,所以提前预防比事后处理更重要,掌握一些预防技巧能帮企业避开很多风险。
首先,要建立一套舆情监测机制,及时掌握网上的 “风吹草动”。现在有很多简单好用的监测工具,企业可以设定关键词,比如自己的品牌名、产品名、创始人名字,还有行业里的敏感词,比如 “质量问题”“投诉” 等,工具会自动抓取网上相关的信息,包括社交媒体、论坛、新闻评论区等。企业也可以安排专人定期查看这些渠道,比如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刷一刷微博、知乎、豆瓣,看看有没有关于企业的负面讨论。比如某手机企业通过监测,发现有用户在论坛里讨论 “手机电池续航差”,还没形成大规模负面,就赶紧联系用户了解情况,及时优化系统解决问题,避免了舆情扩散。
然后,要规范企业自身的行为,从源头减少舆情风险。不管是产品宣传、对外合作,还是员工管理,都要做到合规、透明。比如做产品宣传时,不能夸大其词,说 “产品 100% 无故障”“使用一周就能见效”,这种绝对化的表述很容易被用户质疑,一旦实际效果达不到,就可能引发舆情。对外发布信息前,要多部门审核,比如市场部写的宣传文案,要让法务部、产品部都看看,确保没有不实信息或敏感内容。员工管理也很重要,要告诉员工不能在网上随意发表关于企业的不当言论,比如抱怨公司、泄露内部信息,不然很可能被网友截图传播,引发舆情。
另外,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,做到 “有备无患”。企业可以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舆情场景,比如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、员工负面新闻发酵、合作方出问题牵连企业等,针对每种场景制定应对步骤,比如谁负责对外沟通、谁负责收集证据、发布声明的流程是什么。还要明确不同级别的舆情该找谁处理,比如小范围的负面评论,由市场部专员处理;要是可能引发大规模传播的舆情,要上报给企业负责人。比如某餐饮企业提前制定了 “食品安全舆情应急预案”,后来真的遇到顾客投诉 “吃到异物”,就按照预案快速响应,联系顾客、调查情况、发布声明,很快控制住了局面,没有造成大的舆情。
最后,要和用户、媒体保持良好关系,积累 “好感度”。平时多和用户互动,认真对待他们的反馈,让用户觉得企业靠谱;和媒体打交道时,要坦诚沟通,提供真实的信息,不要刻意隐瞒或欺骗。比如企业有新产品发布,主动邀请媒体参观生产线,介绍产品研发过程,媒体了解得越真实,报道就越客观,就算以后出现小的负面,媒体也会更理性看待。有了用户和媒体的信任,就算出现一些舆情苗头,也能更快化解,不容易演变成大危机。总之,预防网络舆情要做到 “早监测、严规范、有预案、善关系”,这样才能让企业在网络环境里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