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策略探讨

2025-09-04 17:04

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策略探讨:从慌乱应对到有序控局,关键在这 4 点

去年五一假期,某热门景区突发山体滑坡,1 小时内 “景区隐瞒伤亡人数” 的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,官方却因 “要等上级指示” 迟迟未回应,等到 6 小时后发布首份声明时,话题 #XX 景区滑坡疑似瞒报 #已冲上热搜 TOP3,后续花了近一周才平息舆论。而同样是突发事件,某海岛酒店遭遇台风导致游客滞留,酒店不仅 1 小时内通过短视频发布安置进展,还实时更新餐饮、物资供应情况,最终收获 “负责任” 的正面评价。
涉旅突发事件(如自然灾害、安全事故、公共卫生事件等)的舆情,就像 “叠加了双重危机”—— 既要应对事件本身的救援、安置,又要处理公众的焦虑、猜测和质疑。一旦应对失当,不仅会放大事件负面影响,还可能摧毁游客对品牌的信任。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:面对涉旅突发事件,该如何制定科学的舆情应对策略,实现 “控局不翻车”?

一、先理清:涉旅突发事件舆情的 3 个 “特殊属性”,搞错了就会偏方向

和普通服务纠纷类舆情不同,涉旅突发事件舆情有其独特性,只有先掌握这些属性,才能制定出精准的应对策略。

1. 情绪优先级高于事实:公众先 “慌”,再要 “答案”

涉旅突发事件往往伴随 “安全威胁”“利益受损”(如行程中断、财物损失),公众的第一反应是 “恐慌”“焦虑”,而非理性关注 “事件细节”。比如景区发生踩踏事故,网友最先关心的是 “有没有人受伤”“我的朋友还在里面吗”,而非 “事故具体发生在哪个区域”;酒店出现食物中毒,游客最在意的是 “有没有生命危险”“后续怎么赔偿”,而非 “具体是哪种食物出了问题”。
这种 “情绪优先” 的特点,决定了舆情应对不能先讲 “大道理”,而要先 “安抚情绪”。某景区发生游客落水事件后,官方第一时间在抖音发布视频:“救援人员已全力搜救,目前已找到 2 名游客,身体无碍,剩余 1 名游客仍在搜救中,请大家放心,我们会持续更新进展”,简单几句话就缓解了公众的焦虑,避免了谣言滋生。

2. 信息缺口易被 “谣言填补”:沉默就是 “默认”

涉旅突发事件发生后,信息往往处于 “真空状态”—— 事件真相尚未查清,官方信息未及时发布,但公众的 “信息需求” 却已达到顶峰。这时候,谣言就会趁虚而入,比如 “景区用挖掘机掩埋受伤游客”“酒店把食物中毒游客偷偷送医,怕影响生意” 等不实信息,往往能在 1-2 小时内快速传播。
某旅行社大巴在高速上发生追尾事故,因官方未及时回应,半小时内就出现 “大巴司机酒驾,车上有 10 人重伤” 的谣言,转发量超过 5000 次。后来官方辟谣 “司机无酒驾,仅 3 人轻微擦伤”,但仍有网友质疑 “是不是为了平息舆论才隐瞒伤情”。这说明:在突发事件舆情中,“沉默” 就是 “默认”,哪怕信息不全,也要先 “发声占位”。

3. 多主体关联:舆情易 “跨圈层扩散”

涉旅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多个主体 —— 景区、旅行社、酒店、当地政府、救援机构、媒体等,任何一个主体的应对不当,都可能引发 “连锁舆情”。比如某景区发生火灾,不仅景区自身要回应,当地文旅局、消防部门也会被追问 “监管是否到位”“救援是否及时”;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中游客突发疾病,除了旅行社,涉事医院、当地疾控中心也可能被卷入舆论。
某研学机构组织学生在山区开展活动时遭遇暴雨,学生被困,舆情不仅聚焦 “研学机构为何不提前看天气预报”,还扩散到 “当地教育局是否审批了该活动”“山区救援能力是否达标”,最终演变成多部门被网友 “集体追问” 的局面。这就要求应对策略必须考虑 “多主体协同”,避免因某一方 “失声” 或 “说错话” 导致舆情升级。

二、分阶段: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 “黄金 3 阶段”,每个阶段有重点

涉旅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的生命周期,通常分为 “爆发期(0-6 小时)”“发酵期(6-24 小时)”“平息期(24 小时后)”,不同阶段的应对重点不同,需精准施策。

1. 爆发期(0-6 小时):“快发声、少犯错”,先控住情绪

这个阶段是舆情的 “萌芽期”,也是最关键的 “控局期”—— 如果能快速回应,就能有效遏制谣言扩散,稳定公众情绪;如果沉默或回应不当,舆情很可能在 6 小时内形成 “热搜级危机”。
核心策略:“3 步走” 快速占位
  • 第一步:1 小时内 “初步发声”,哪怕信息不全。重点说明 “事件已发生,我们正在处理”,比如:“XX 时间,我景区 XX 区域发生 XX 事件,目前救援 / 安置工作已启动,具体情况待核实后将及时公布,请大家不信谣、不传谣”。此时不需要给出完整方案,关键是 “让公众知道有人在管”。

  • 第二步:3 小时内 “补充信息”,聚焦 “公众最关心的点”。比如安全事故类,要说明 “伤亡人数(已确认的)、救援进展”;滞留类事件,要说明 “安置措施(住宿、餐饮、物资供应)、后续安排”。某酒店遭遇地震后,3 小时内发布图文:“目前酒店内游客已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,我们已准备好热水、方便面,后续将协调车辆送大家前往临时安置点”,有效缓解了游客的恐慌。

  • 第三步:6 小时内 “明确分工”,避免多主体 “各说各的”。比如景区发生突发事件,要明确 “景区负责发布救援进展,当地文旅局负责协调资源,消防部门负责回应救援措施”,并通过统一渠道(如 “XX 事件应急指挥部” 官方账号)发布信息,避免出现 “景区说‘已救援完毕’,消防部门说‘仍在搜救’” 的矛盾情况。

避坑提醒:这个阶段不要 “赌运气”,觉得 “可能没人关注” 就不回应。某小众景区发生游客坠崖事件,觉得 “景区知名度低,不会有舆情”,未及时回应,结果被当地网友拍摄视频发布到抖音,2 小时内播放量破百万,最终还是被迫回应,但已错失控局良机。

2. 发酵期(6-24 小时):“破谣言、补细节”,稳控舆论走向

这个阶段,舆情进入 “扩散期”—— 谣言可能持续滋生,媒体开始跟进报道,网友的疑问也会越来越多(比如 “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”“后续怎么赔偿”“以后怎么避免”)。应对重点是 “破除谣言、补充细节、回应疑问”,避免舆情进一步升级。
核心策略:“3 个动作” 精准控局
  • 动作一:“点对点” 破除谣言,用事实说话。针对传播较广的谣言,要发布 “针对性辟谣声明”,附上证据(如救援现场照片、医院诊断证明、监控视频片段)。某景区发生 “游客被野熊袭击” 的谣言,官方不仅发布 “景区内无野熊出没” 的声明,还附上了近期景区巡逻的监控视频,谣言很快就没了传播力。

  • 动作二:“分批次” 补充细节,满足公众知情权。不要等到所有信息都核实清楚再发布,而是 “有什么说什么”,比如:“截至 XX 时,已确认 XX 人受伤,其中 X 人已转至市区医院,目前生命体征平稳”“我们已联系涉事游客家属,家属正赶往当地”。某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中游客突发心梗,24 小时内分 5 次更新信息,从 “游客突发不适” 到 “已送医抢救”,再到 “脱离危险”,全程透明,网友纷纷评论 “关注进展,希望平安”,没有出现负面情绪。

  • 动作三:“主动回应” 网友疑问,避免 “被追问”。可以通过 “评论区回复”“直播答疑”“官方问答” 等形式,回应高频疑问。比如滞留事件中,网友可能问 “什么时候能离开”“滞留期间的费用谁承担”,要主动说明:“我们已协调 XX 趟大巴,预计 XX 时间出发,滞留期间的住宿、餐饮费用由我们承担”。某景区因暴雨闭园,通过抖音直播回应网友疑问,主播实时解答 “门票能否退票”“后续是否有补偿”,直播观看人数超过 10 万,有效减少了负面评论。

3. 平息期(24 小时后):“给结果、建信任”,避免舆情反弹

这个阶段,舆情的热度会逐渐下降,但公众仍会关注 “事件的最终结果”“后续整改措施”,如果处理不好,可能出现 “二次舆情”(比如 “承诺的赔偿没兑现”“整改只是说说而已”)。
核心策略:“2 个重点” 巩固成果
  • 重点一:72 小时内 “公布最终结果”,包括 “事件原因、处理结果、赔偿方案”。比如安全事故类,要说明 “事故原因已查明(如设备老化、管理疏忽),涉事责任人已被问责(如景区负责人撤职、涉事商户下架),赔偿方案已落实(如每位受伤游客赔偿 XX 元)”;滞留类事件,要说明 “所有游客已安全返程,后续补偿(如门票减免、下次游玩折扣)已发放”。某航空公司因台风导致航班取消,72 小时内公布 “所有乘客已安排改签或退款,额外补偿每人 200 元交通补贴”,并附上补偿发放的截图,获得网友认可。

  • 重点二:1 周内 “公开整改措施”,重建长期信任。比如景区发生安全事故后,要公布 “设备更新计划、人员培训方案、应急预案升级措施”;研学机构发生安全事件后,要公布 “活动审批流程优化、安全保障措施加强、带队老师培训计划”。某游乐园发生过山车故障事件后,1 周内发布 “整改报告”,详细说明 “过山车已全面检修,新增 3 套安全监测设备,以后每季度会进行一次应急演练”,并邀请媒体和游客代表现场监督,有效重建了游客的信任。

三、抓关键: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 “4 个核心角色”,各司其职不混乱

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不是 “某一个部门的事”,需要多个角色协同配合,才能避免 “混乱应对”。以下 4 个核心角色的职责必须明确:

1. 总指挥:“定方向、拍板决策”,避免犹豫拖延

通常由企业 / 景区的最高负责人(如总经理、董事长)或当地政府的分管领导担任,主要职责是 “统筹全局”:确定舆情应对的整体方向(如 “优先保障游客安全,再处理舆论”)、审批重要回应内容(如伤亡人数、赔偿方案)、协调跨部门资源(如联系救援机构、媒体、上级部门)。
某景区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,景区总经理第一时间担任总指挥,10 分钟内召开应急会议,确定 “救援优先、信息透明” 的应对方向,20 分钟内协调消防、医疗部门入场,1 小时内审批通过首份声明,为后续舆情应对争取了时间。如果总指挥 “犹豫不定”“不敢拍板”,比如 “怕担责不敢公布伤亡人数”“怕花钱不敢承诺赔偿”,很容易导致应对滞后,错失控局良机。

2. 信息官:“收信息、发信息”,确保信息准确及时

负责 “信息的收集和发布”,是舆情应对的 “中枢”。收集信息方面,要实时汇总 “救援进展、伤亡情况、游客诉求、谣言动态”,确保总指挥和团队能掌握最新情况;发布信息方面,要负责撰写回应文案、选择发布渠道(如官方微博、抖音、微信)、监测发布后的舆情反馈,及时调整内容。
信息官必须 “严谨、细心”,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舆情升级。某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,信息官误将 “3 人轻微不适” 写成 “3 人重伤”,发布后引发恐慌,虽然 1 小时内更正,但仍被网友质疑 “连人数都搞不清,还能相信你们吗”。因此,信息官发布信息前,必须多渠道核实(如向救援人员、医护人员、涉事游客确认),确保准确无误。

3. 协调员:“连内外、解矛盾”,避免多主体脱节

负责 “内部协调” 和 “外部沟通”,避免出现 “内部各部门推诿”“外部与游客、媒体、政府脱节” 的情况。内部协调方面,要确保救援、客服、公关等部门信息同步,比如 “救援部门告知最新进展后,协调员要及时反馈给信息官,用于更新回应内容”;外部沟通方面,要对接涉事游客及家属(了解诉求、安抚情绪)、媒体(提供真实信息、引导客观报道)、政府部门(汇报进展、争取支持)。
某研学机构发生学生被困事件,协调员一方面实时向家长反馈 “学生的饮食、住宿、安全情况”,另一方面对接当地教育局和救援部门,争取救援资源,同时引导媒体 “客观报道救援进展,不渲染恐慌情绪”,最终在多方配合下,舆情未出现大规模负面扩散。

4. 监测员:“盯舆情、找苗头”,避免舆情反弹

负责 “实时监测舆情动态”,是舆情应对的 “眼睛”。要监测的内容包括:主流社交平台(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)的相关话题、评论;旅游垂直平台(携程、马蜂窝)的游客反馈;本地论坛、社群的讨论;媒体报道的方向;谣言的传播情况。一旦发现 “新的负面苗头”(如某条质疑视频播放量快速上升、新的谣言出现),要立即反馈给团队,及时处理。
某景区发生滑坡事件后,监测员在舆情平息期发现,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布 “景区滑坡后环境被毁,以后再也不去了” 的笔记,点赞量快速上升,立即反馈给团队。团队随后发布 “景区环境修复计划”,包括 “3 个月内完成植被补种,6 个月内恢复正常游览”,并邀请发布笔记的网友 “后续来景区监督修复进展”,成功避免了舆情 “二次反弹”。

四、看案例:2 个典型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案例,对比找差距

通过对比成功和失败案例,能更直观地理解应对策略的重要性,避免踩坑。

案例 1:失败案例 —— 某山地景区 “游客坠崖” 事件

事件经过:某山地景区一名游客在未开发区域徒步时不慎坠崖,景区发现后立即组织救援,但未及时发布舆情信息。2 小时后,有游客将救援现场照片发布到抖音,配文 “景区不管游客安全,有人坠崖了还不封山”,视频 1 小时内播放量破 500 万,“景区管理失职” 的负面评论大量涌现。4 小时后,景区才发布首份声明,仅简单说明 “已开展救援”,未提及 “游客情况、后续措施”,网友质疑 “是不是游客已经没了,不敢说”,话题 #XX 景区游客坠崖疑似隐瞒情况 #冲上热搜。
失败原因
  1. 爆发期未及时发声,给谣言留出传播空间;

  1. 回应内容空洞,未回应公众最关心的 “游客情况”;

  1. 未协调多主体(如当地应急管理部门、救援机构)同步信息,导致网友只能通过 “非官方渠道” 获取信息。

案例 2:成功案例 —— 某海滨城市 “台风导致游客滞留” 事件

事件经过:某海滨城市遭遇强台风,大量游客被困在酒店和景区,无法返程。当地文旅部门 1 小时内成立 “应急指挥部”,发布首份声明:“目前台风导致部分交通中断,我们已启动游客安置预案,请大家留在酒店或安全区域,后续安排将及时公布”。3 小时内,通过抖音、微信实时更新 “安置进展”:“已协调 20 家酒店提供免费住宿,组织商超配送方便面、饮用水到滞留点”;6 小时内,开通 “游客诉求热线”,安排专人接听,解决游客的个性化问题(如 “老人需要药品”“儿童需要奶粉”)。24 小时后,台风减弱,当地文旅部门公布 “返程方案”:“协调增加高铁班次、安排临时大巴,滞留游客可凭身份证免费乘车”,并发布 “后续补偿措施”:“滞留游客可凭此次行程凭证,1 年内免费游览当地 3 个 A 级景区”。
成功原因
  1. 爆发期快速发声,稳定公众情绪;

  1. 发酵期持续补充细节,回应游客诉求,避免谣言;

  1. 多主体协同(文旅部门、酒店、交通部门、商超),形成应对合力;

  1. 平息期给出明确结果和整改 / 补偿措施,重建信任。

最后: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对,“预案” 比 “临场发挥” 更重要

很多企业和景区在面对突发事件舆情时 “手忙脚乱”,根源在于 “没有提前制定预案”—— 不知道谁来负责、不知道怎么回应、不知道如何协调资源。其实,只要提前做好 “3 个准备”,就能大大提高应对效率:
  1. 提前制定 “涉旅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”,明确不同类型事件(如安全事故、自然灾害、公共卫生事件)的应对流程、责任分工、回应模板;

  1. 定期开展 “舆情应急演练”,模拟突发事件场景,让团队熟悉流程,避免临场失误;

  1. 建立 “信息共享机制”,提前与当地政府、救援机构、媒体、酒店等建立联系,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快速协同。

涉旅

微信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