涉旅舆情应对:方法与技巧解析

2025-09-03 17:25

涉旅舆情应对:方法与技巧解析

去年国庆,某 5A 景区因 “游客排队 3 小时仅玩 10 分钟” 的视频冲上热搜,景区官方起初回应 “假期客流正常,建议错峰出行”,结果被网友吐槽 “甩锅”,话题热度持续发酵,3 天内景区投诉量激增 3 倍。这一案例暴露出很多涉旅从业者在舆情应对中的共性问题:要么方法不当,要么技巧欠缺,最终让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。
旅游业是 “体验经济”,游客的一句抱怨、一段视频,都可能通过互联网放大,影响品牌口碑甚至区域旅游形象。但做好涉旅舆情应对,并非只能 “被动救火”—— 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,不仅能快速平息风波,还能将危机转化为信任加分项。今天,我们就从 “前期准备、中期应对、后期修复” 三个维度,拆解涉旅舆情应对的实用方法与技巧。

一、前期准备:建立 “防御体系”,把舆情风险挡在萌芽前

很多人以为舆情应对是 “舆情爆发后才要做的事”,其实前期准备才是关键。完善的前期准备,能让后续应对更从容,甚至避免部分舆情发生。核心要做好两件事:建监测网、定预案。

1. 搭建 “精准监测网”:3 个技巧找到舆情苗头

监测的核心是 “早发现”,但很多从业者要么监测范围太窄,要么抓不住重点,导致错过最佳应对时机。分享 3 个实用监测技巧:
  • 技巧 1:按 “游客动线” 覆盖监测平台

游客在旅游全流程中,会在不同平台发声:出发前查攻略(马蜂窝、小红书)、预订时看评价(携程、飞猪)、游玩中吐槽(抖音、微博)、返程后写反馈(大众点评、知乎)。监测时要覆盖这些 “游客动线平台”,比如:
    • 短视频平台:重点看抖音、小红书带 “景区名 + 避雷 / 吐槽” 标签的内容,以及评论区里的负面留言;

    • 预订平台:关注携程、飞猪的 “中差评”,尤其是提到 “安全、服务、价格” 的评价;

    • 本地平台:本地论坛(如 “XX 城市论坛”)、本地生活号(如美团本地推荐),容易出现区域性负面(如 “XX 夜市宰客”)。

  • 技巧 2:用 “场景化关键词” 精准定位风险

只搜 “品牌名” 会漏掉很多隐晦负面信息,要结合游客可能遇到的场景设计关键词。以某民宿为例,监测关键词可分为:
    • 基础词:XX 民宿、XX 客栈(含分店名);

    • 场景词:隔音差、卫生脏、老板态度差、周边吵、停车难;

    • 情绪词:后悔、避雷、不推荐、再也不来。

比如搜索 “XX 民宿 隔音差”,就能快速找到 “住 XX 民宿,隔壁说话听得一清二楚” 这类负面反馈,而单纯搜 “XX 民宿” 可能根本发现不了。
  • 技巧 3:“工具 + 人工” 结合,避免漏判

用舆情工具(如识微商情、新榜)自动抓取信息,设置 “负面预警”,一旦出现相关内容,工具会实时推送;同时每天安排 1-2 人做 “人工排查”,重点看工具容易遗漏的地方:比如旅游博主视频的评论区(游客留言 “XX 景区千万别去”)、私信(游客私信投诉却没公开)、小众平台(如豆瓣旅游小组)。某景区曾通过人工排查,发现豆瓣小组里有篇 “XX 景区坑人攻略” 的帖子,及时联系发帖游客解决问题,避免了帖子被大量转发。

2. 制定 “可落地预案”:2 个核心避免手忙脚乱

遇到舆情时慌了神,大多是因为没提前做预案。好的预案不是 “纸上谈兵”,要满足 “明确分工、清晰流程” 两个核心:
  • 明确分工:谁来做、做什么

成立 “舆情应对小组”,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:
    • 负责人(如景区总经理 / 酒店店长):统筹决策,对接外部(文旅部门、媒体);

    • 公关岗:写回应声明,管理官方账号,与网友沟通;

    • 业务岗(如景区运营、酒店客房):解决实际问题(如处理游客投诉、整改卫生);

    • 监测岗:跟踪舆情动态,每小时反馈一次传播情况。

避免出现 “舆情来了,没人牵头,各部门互相推责” 的情况。
  • 清晰流程:按 “风险等级” 定步骤

提前把舆情按风险等级分类,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流程,比如:
    • 低风险(单条差评,无传播):客服 1 小时内联系游客,24 小时内解决并反馈;

    • 中风险(单平台扩散,点赞超 500):公关岗 2 小时内发布初步回应,业务岗 4 小时内拿出解决方案;

    • 高风险(跨平台传播,上热搜):负责人牵头,30 分钟内初步发声,6 小时内发布详细处置方案,持续更新进展。

某酒店提前制定了这样的预案,去年遇到 “客房有蟑螂” 的中风险舆情时,1 小时内客服联系游客道歉,2 小时公关岗发声明说明 “已安排全面消杀”,4 小时为游客更换房间并补偿,最终舆情 24 小时内就平息了。

二、中期应对:掌握 “黄金法则”,快速平息舆情风波

舆情爆发后,应对的 “黄金时间” 通常是 2-4 小时。这一阶段如果方法不对,很容易让舆情升级。分享 4 个核心应对技巧,帮你避开雷区、高效处置。

1. 回应技巧:“3 步走” 让网友认可你的态度

很多从业者回应舆情时,要么说 “空话”(如 “我们会重视”),要么 “甩锅”(如 “是游客自己的问题”),反而激化矛盾。正确的回应要分 3 步:
  • 第一步:共情道歉,先安抚情绪

游客吐槽时,最在意的是 “有没有被理解”。回应开头一定要共情,比如:“非常理解您在游玩时遇到 XX 问题的烦躁心情,给您带来了不好的体验,我们深感抱歉。” 避免一上来就解释 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”,比如某景区回应 “排队久” 时,先说 “知道大家排队 3 小时很辛苦,特别愧疚”,比直接说 “假期人多没办法” 更能让网友接受。
  • 第二步:说明进展,不隐瞒事实

道歉后要告诉网友 “我们正在做什么”:如果问题已核实,就说 “目前已安排工作人员处理,预计 X 小时内解决”;如果还在调查,就说 “我们已成立调查组,正在核实情况,每小时会更新一次进展”。某旅行社遇到 “导游强制购物” 舆情时,回应中明确写 “已联系涉事导游和游客核实,3 小时内会公布调查结果”,网友评论 “至少态度坦诚,愿意等结果”。
  • 第三步:给出方案,让游客看到解决希望

回应的核心是 “解决问题”,要给出具体可落地的方案,比如:
    • 游客投诉 “酒店卫生差”:“我们已为您更换到 XX 楼层的新房间,赠送双人早餐补偿,同时对所有客房重新做卫生检查”;

    • 游客投诉 “景区门票不退”:“您可通过订单页面申请全额退款,我们会在 24 小时内到账,额外赠送一张下次游玩的半价门票”。

避免用 “我们会妥善处理” 这种模糊的表述。

2. 分类应对技巧:不同舆情用不同 “解法”

涉旅舆情类型不同,应对重点也不一样,盲目套用同一方法会事倍功半。分享 3 类常见舆情的应对技巧:

(1)服务类舆情(态度差、效率低):“情感补偿 + 快速整改”

这类舆情的核心是 “游客体验受损”,重点要 “弥补体验、修复情绪”。比如某民宿 “老板对游客不耐烦” 的舆情:
  • 10 分钟内:客服在差评下留言道歉,索要游客联系方式;

  • 30 分钟内:民宿老板亲自打电话,解释 “当天客流大,没控制好情绪”,真诚道歉;

  • 2 小时内:给游客寄本地特产,赠送 “下次入住 8 折券”;

  • 后续:组织员工做服务培训,制定 “游客接待规范”(如主动问好、耐心解答问题)。

最终游客不仅修改了差评,还在小红书分享 “民宿老板态度很诚恳,后续服务到位”,实现了 “负面转正面”。

(2)安全类舆情(设施故障、事故):“生命至上 + 透明公开”

安全是游客的底线,这类舆情要 “先保障安全,再公开信息”。比如某山地景区 “索道停运” 舆情:
  • 第一时间:暂停索道运营,组织工作人员疏散游客,安排大巴接送下山;

  • 1 小时内:发声明说明 “索道因设备检测临时停运,无游客受伤”,承诺 “全额退索道费,补偿 50 元交通补贴”;

  • 后续:每 2 小时更新一次维修进展,修好后邀请媒体和游客代表现场检验,公开检验报告。

整个过程不隐瞒、不拖延,网友评论 “重视游客安全,值得信赖”。

(3)价格类舆情(宰客、乱收费):“核实整改 + 公开承诺”

这类舆情容易引发 “地域黑”,要 “快速核实、严肃整改、公开透明”。比如某海滨城市 “海鲜大排档缺斤少两” 舆情:
  • 2 小时内:文旅部门成立调查组,联系游客查消费记录,验商家秤具;

  • 6 小时内:确认商家违规,责令退还多收的 2300 元,罚款 5 万元;

  • 12 小时内:发通报公布结果,宣布全市海鲜市场专项整治,设 24 小时投诉热线;

  • 后续:推动市场装 “公平秤”,要求商家明码标价,定期公示检查结果。

这样的处置不仅平息了舆情,还提升了城市旅游公信力。

3. 舆情升级应对技巧:3 招避免 “越描越黑”

如果舆情已经升级(如上热搜、主流媒体关注),要注意 3 个技巧:
  • 技巧 1:不与网友 “硬杠”

遇到网友质疑或批评,不要反驳 “你不懂情况”“你是故意黑”,而是耐心解释,比如 “感谢你的关注,目前我们已做了 XX 措施,后续会继续改进”。某景区曾因 “物价高” 被网友吐槽,工作人员硬杠 “嫌贵别来”,结果舆情更严重,后来道歉并调整物价才平息。
  • 技巧 2:借助 “第三方发声”

自己说 “没问题”,网友可能不信,可邀请第三方介入:比如让文旅部门发布调查结果,让媒体报道整改情况,让旅游博主实地测评。某酒店遇到 “卫生问题” 舆情后,邀请当地文旅局和媒体一起检查,发布 “卫生合格报告”,比自己说 “我们很干净” 更有说服力。
  • 技巧 3:持续更新进展,不 “断更”

舆情升级后,要定期反馈处置进展,比如 “目前已完成 XX 整改,下一步会做 XX”,避免网友因 “没消息” 而猜测。某旅游平台 “机票退改难” 舆情中,每 4 小时更新一次退改进度,网友看到 “一直在解决问题”,不满情绪逐渐缓解。

三、后期修复:做好 “口碑挽回”,让舆情危机变 “信任机会”

很多从业者以为 “舆情平息就结束了”,其实后期修复才是 “巩固成果” 的关键。一次负面舆情后,游客的信任需要通过修复重新建立,分享 3 个实用技巧:

1. 针对 “受影响游客”:个性化回访,唤醒好感

对在舆情中受损的游客(如投诉者、差评者),问题解决后 1-2 周内要回访:
  • 回访内容:“之前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解决?对处理结果满意吗?还有什么需要我们改进的?”

  • 若游客满意:可邀请 “重体验”(如免费入住酒店、赠送景区门票),鼓励分享正面感受。某酒店在 “卫生问题” 舆情后,邀请 10 位投诉游客免费住 “升级房型”,8 位游客发了 “酒店卫生改善明显” 的小红书笔记,有效抵消了负面印象。

2. 针对 “潜在游客”:输出 “透明化内容”,传递信心

潜在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,会搜相关评价。可以通过官方账号输出 “整改内容”:
  • 景区:发 “设施检修 vlog”“安全演练视频”,展示 “之前的问题已解决”;

  • 酒店:拍 “客房清洁流程”“员工服务培训日常”,让游客看到 “服务在提升”;

  • 旅游平台:公示 “投诉处理数据”(如 “近一个月投诉解决率 98%,平均处理时间 1.2 小时”)。

这些内容能让潜在游客放心,减少负面舆情的影响。

3. 借助 “活动营销”:用新亮点覆盖旧负面

通过策划活动,制造新的正面话题,覆盖之前的负面信息。比如:
  • 景区:举办 “亲子嘉年华”“文化节”,邀请媒体和博主报道,吸引游客关注新活动;

  • 酒店:推出 “周末度假套餐”(含住宿 + 早餐 + 本地游玩),用优惠和特色服务吸引游客;

  • 城市:开展 “旅游惠民周”,推出门票半价、住宿打折等政策,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。

某古镇在 “宰客” 舆情后,举办 “非遗文化节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,吸引大量游客和媒体报道,正面话题很快覆盖了之前的负面信息。

四、避坑指南:3 个常见错误,一定要避开

在涉旅舆情应对中,很多从业者会犯一些低级错误,导致舆情恶化。总结 3 个常见错误,帮你避坑:

1. 别等 “热搜爆了” 才行动:“黄金 30 分钟” 很关键

涉旅舆情传播快,错过 “黄金响应期”(30 分钟 - 2 小时),处置难度会翻倍。某景区 “游客被流浪狗咬伤”,3 小时后才回应,此时网上已传 “景区不管游客安全”,后续花了大量精力才平息。正确做法:监测到负面信息,30 分钟内先 “发声”(如 “已关注问题,正在核实”),不让游客觉得 “被忽视”。

2. 别 “甩锅”:“担责” 比 “辩解” 更有用

很多人遇到舆情会找借口:“游客太挑剔”“节假日人多没办法”“这是行业普遍问题”。但游客更在意态度,甩锅只会激化矛盾。某旅游平台 “机票退改难”,最初回应 “退改规则已公示,游客自己没看清”,网友更不满;后来道歉 “给游客带来不便”,优化退改流程,才挽回口碑。

3. 别 “一阵风整改”: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

不少企业舆情平息后,就放松管理,导致同类问题再次引发舆情。某酒店曾因 “床单未更换” 被曝光,整改后 3 个月,又因同样问题被投诉。要建立长效机制:如 “每日卫生检查台账”“月度服务培训”“季度舆情复盘会”,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发生。

结语

涉旅舆情应对不是 “一次性的救火”,而是 “前期准备、中期应对、后期修复” 的全流程工作。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,不仅能快速平息舆情,还能将危机转化为提升口碑的机会。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,与其害怕舆情,不如主动学习应对方法 —— 毕竟,让游客满意,才是旅游业长久发展的核心。你在涉旅舆情应对中遇到过哪些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。

微信.jpg